
白宫最近搞了个大动作,直接收紧了媒体的准入权限, 现在记者想进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办公室所在的区域,必须提前预约才行,这新规已经立马生效了。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调整,而是本届政府加强对涉政记者管控的最新操作,一下子就引发了媒体行业的广泛关注,反对的声音更是没断过。
其实这事儿早有苗头,今年早些时候就出过白宫把美联社逐出记者团的事, 原因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就是美联社不肯按照白宫的要求,把“墨西哥湾”的报道改成“美国湾”。 本来美联社还提起了法律诉讼,结果白宫反手就从白宫记者协会手里接管了记者团的安排权,现在每天都由白宫指定哪些媒体能近距离报道总统活动。 这边白宫的管控刚落地,五角大楼那边也紧跟着放出了大招, 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要求新闻机构签署新的报道限制协议,要是不签,就得上交记者证,以后就没法在五角大楼全职报道了。
但主流媒体根本不买账,彭博新闻社、五大电视网还有《纽约时报》这些都明确表示拒绝签署。 安全为借口? 白宫这边给出的管控理由是“国家安全”,莱维特和白宫通讯主任史蒂文张在给记者的备忘录里说,现在白宫通讯人员要负责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通讯事务,日常会接触很多敏感信息,所以管控措施是必须的。 备忘录里还写得明明白白,为了保护敏感信息,也为了让国安委和通讯人员协作更有效率,记者没经过授权预约,绝对不能进140房间那个区域。 这个理由听起来挺冠冕堂皇,但媒体行业根本不认同,要知道,以前持有记者证的媒体人员,从简报室就能直接去西翼的“上层新闻区”,莱维特和张的办公室都在那儿。
记者们经常直接敲门提问,尤其是总统在社交媒体上发了突发政策的时候,能及时核实细节,避免市场出现误判。 这种相对开放的沟通模式,好几届政府都在用,拜登、奥巴马、小布什政府,还有本届政府的第一任期都是这么做的。 唯一的例外是克林顿政府初期,这个区域曾短暂关闭过,但后来为了修复和媒体的关系,又重新开放了, 现在突然收紧,媒体肯定难以接受。
莱维特和张还说,记者依然能进简报室旁边一楼的新闻办公室,那里有低层新闻助理在。 但媒体普遍觉得,这根本没用,低层助理根本没法提供关键政策的深度解读,和核心官员直接沟通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白宫记者协会主席直接发声明反对,说坚决不认可限制记者进入新闻秘书办公室这类长期开放的采访区域,这不符合新闻采访的基本需求。
她还指出,新限制严重削弱了记者提问和监督政府的能力,最终损害的是美国民众的知情权,这话确实说到了很多媒体的心坎里,大家都担心,管控升级会让政府和媒体的矛盾越来越深。 博弈持续发酵,管控执行恐遇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流媒体的集体抵制,可能会让这些管控措施很难落地,五角大楼的限制令已经因为媒体拒绝签署而陷入了困境,白宫的新规能不能顺利推行,还得看后续和媒体的博弈结果。
不少媒体都表示,实在不行就通过法律途径来挑战这个“限制新闻自由”的举措, 分析人士认为,政府这一系列管控媒体的动作,本质上就是想掌控舆论话语权,减少政策推行时的外部干扰。 但媒体作为“第四权力”,监督政府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限制肯定会引发更严重的信任危机。 以前也出现过政府试图管控媒体的情况,比如尼克松政府时期,就因为试图操控媒体引发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现在美国政府又走这条路,真的不是明智之举。
现在白宫还没回应媒体的抗议,新规的具体执行细节也没完全公布,媒体行业都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有些媒体已经开始梳理过往的案例,为可能的法律诉讼做准备。 这场媒体和政府之间的博弈,还在持续进行中, 毫无疑问,新闻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媒体的监督能确保政府保持透明度,也能保障民众的知情权。 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借口,过度收紧媒体准入权限,其实是在削弱自身的民主监督体系。
不管后续博弈结果如何,这场风波都已经让大家看到了美国政府试图掌控舆论的野心,而媒体的坚决抵制炒股股票配资,也让我们看到了新闻自由在艰难中坚守的力量。 这场较量的最终走向,不仅会影响美国的媒体行业,也会对其民主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不妨继续关注下去。
永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