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金锐点 欧美阵营似乎总擅长用“信息战”给对手贴标签,从冷战时给苏联扣上“制造饥荒”的帽子,到如今对俄罗斯炒作“生物武器”“脏弹”谣言,这套“抹黑围堵”的套路延续了数十年。 可谁也没想到,过去被西方拿捏的舆论场,如今却成了普京的“主战场”,俄罗斯用欧美曾经最擅长的“灰色战术”,在全球南方收割信任,甚至让西方陷入“说什么都没人信”的尴尬。 普京究竟靠什么打破了西方的舆论垄断?而面对未来可能遭遇的类似围堵,中国又该从这场“攻守易位”里学到什么?
1948年的柏林空运,至今仍被西方教科书包装成“拯救饥饿平民”的人道主义奇迹,美国飞机穿梭于柏林上空,给被困民众送去粮食,苏联则被描绘成“切断补给线”的反派。 但英国邱园国家档案馆里的一份同期文件,却戳破了这个神话,当时的柏林根本没有真正的“封锁”,德国民众完全可以自由进出获取物资,所谓“饥荒威胁”,不过是西方精心编织的叙事。 为了让这个故事“可信”,西方几乎动用了所有软实力工具:美国占领区的RIAS广播整天循环“苏联压迫柏林”的内容。 英国剧团在废墟里上演莎士比亚戏剧,暗示西方代表“文明与自由”,美国还在柏林街头设立图书馆,通过书籍和课程传递“西方优越论”。
时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看得很透彻,他在电报里直接要求下属“最大限度利用当前宣传优势”,把“苏联造成危机”的印象刻进全球舆论。 最终,这个半真半假的故事不仅让西方阵营内部空前团结,还帮杜鲁门在1948年总统大选中意外连任,成了冷战初期“用叙事打赢战役”的经典案例。 如今回头看,欧美这套信息战逻辑从未变过,先给对手定一个“不道德”的罪名,再用媒体、文化、教育等渠道反复强化,最后用“道德高地”压制对手的辩解。 只是他们没料到,这套曾经无往不利的打法,如今却被俄罗斯反过来用在了自己身上。
面对欧美的围堵抹黑,普京没有走“讲道理”的老路,反而选择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方式破局正规配资官网官网,西方炒作俄罗斯“研发生物武器”,俄罗斯就立刻公布美军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证据。 欧洲指责俄罗斯“断气”加剧能源危机,俄罗斯就在非洲、拉美国家讲“西方为了制裁,不管发展中国家死活”的故事。 西方社交媒体封禁俄媒账号,俄罗斯就通过网络水军、多语种短视频,把“西方双重标准”的内容推到全球南方民众眼前。 普京精准抓住了西方信息战的“命门”,他们总把“规则”和“道德”挂在嘴边,却不敢放下身段打“贴身战”,欧盟的“东部战略传播工作组”每天忙着监测俄罗斯的“虚假信息”,却拿不出能打动普通民众的叙事。
美国2016年成立的“全球接触中心”本是用来反制虚假信息的,结果2024年初被特朗普政府关闭,连核心预算都没保住。 英国更夸张,为了省钱削减英国文化协会的资金,曾经能在全球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文化武器”,如今连在非洲举办一场展览都捉襟见肘。 反观俄罗斯,完全跳出了“规则陷阱”,在印度,他们用“欧美制裁导致化肥涨价”的现实问题,争取农民群体的认同。 在巴西,他们通过当地网红讲解“西方疫苗垄断”,对比俄罗斯疫苗的援助行动,即便在欧洲内部,俄罗斯也针对能源短缺的家庭,传播“欧盟为了讨好美国,让民众挨冻”的声音。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后来承认,西方在全球南方的舆论影响力正在快速流失,俄罗斯已经用“更接地气的叙事”,悄悄占据了曾经属于西方的舆论高地。 普京在舆论战中的胜利,不是靠“说谎”,而是靠“务实”,他没有纠结于“要不要遵守西方定的规则”,而是专注于“目标受众需要什么”。 这一点,恰恰给中国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在当前国际舆论环境复杂的背景下,有几个方向值得借鉴。 舆论叙事要“贴地”,少讲“大概念”,多讲“小故事”,西方当年靠柏林空运的“平民故事”打动人心,俄罗斯如今靠“能源、疫苗、粮食”的民生话题争取支持,本质都是抓住了普通人最关心的现实问题。
中国在对外传播时,或许可以少些“宏大叙事”,多些具体案例正规配资官网官网,比如讲“一带一路”,不用反复说“互利共赢”,而是展示东南亚某村庄因为修了公路,农产品能及时运到港口的变化。 比如回应“债务陷阱”谣言,直接让当地受益民众讲述生活的改变,比任何数据都有说服力。 战术要“灵活”,不搞“被动防御”,要学会“主动出击”,西方关闭俄罗斯媒体,俄罗斯就反击式封禁西方媒体,西方用网络水军抹黑,俄罗斯就建立溯源机制,把西方的操作公之于众。 中国面对类似的舆论攻击时,也可以更果断,比如针对虚假信息,不用等谣言发酵再辟谣,而是提前建立“预警机制”,在谣言刚出现时就拿出实地视频、当事人采访等证据。
比如面对西方的“文化围堵”,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海外博主等新渠道,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科技成就用更轻松的方式传递出去,避开西方掌控的传统媒体壁垒。 投入要“持续”,软实力不是“装饰品”,而是“长期投资”,冷战时西方愿意为柏林空运的宣传砸下近30亿美元,如今却连自由欧洲电台、歌德学院的预算都舍不得给,这才给了俄罗斯机会。 中国在软实力建设上,需要避免这种“短视”,无论是孔子学院的升级,还是国际媒体的运营,都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不能因为短期看不到效果就收缩。
比如在非洲,中国可以结合当地需求,开展更多“技术培训”“医疗援助”类的民生项目,让“中国友好”的印象不是靠宣传,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积累起来。 普京在舆论战中的“出奇制胜”,本质上是戳破了西方“信息霸权”的假象,他们所谓的“规则”,不过是用来束缚对手的工具,他们标榜的“道德”,不过是掩盖自身利益的外衣。 而中国要做的,不是照搬俄罗斯的战术,而是学会在“坚守原则”和“灵活务实”之间找到平衡,既不放弃自身的价值立场,也不被西方的“规则陷阱”绑住手脚。 中国可以用更接地气的叙事、更灵活的战术、更持续的投入,在国际舆论场里构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毕竟,真正有说服力的声音,从来不是靠“抹黑对手”,而是靠“赢得人心”。
永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